2022年,疫情在多地開花,2-3月深圳首當其沖,3-4月,上海緊跟其后。隨著上海防控措施的升級,行業供應鏈打亂,很多工廠“無米下鍋”;港口“封控”,出口也暫停;制冷企業“放慢”了步伐,后續影響如何?
1、部分制冷企業已復工,產能不斷提升
自3月28日上海開始分區封控至今,這座中國經濟重鎮的運轉一直牽動著全球業界人士的心。
5月6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市疫情防控處于“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將毫不動搖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按照“四應四盡”要求,同步抓好降新增和防反彈兩個重中之重,深化推進清零攻堅 “十大行動”,堅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隨著上海疫情防控“動態清零”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被提到議事日程。
據了解,上海復盛于4月1日組織閉環生產至今,是上海市松江區第一批復工復產的白名單企業。復盛指出,雖然復工了,但目前物流仍然不順暢,產能只有50%左右。
漢鐘精機于4月中閉環生產,是上海市金山區第一批復工復產的企業。漢鐘方面指出:“剛開始復工時由于人力不足與物流不暢,產能只達50%左右,但目前已逐漸恢復到80%產能,按照目前的疫情情況來看,近期將恢復到100%產能。由于公司在上海地區的企業中復工時間相對較早,所以整體影響相對不大,不過也因停產、產能不足等原因,導致一些訂單交期延長。目前公司正在全力趕工,應該在一段時間內即可消化積壓的訂單,恢復到正常交期。”
4月16日,上海市信委發布《上海市工業企業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首批保運轉的666家“白名單”中,有30多家化工企業在列,如高橋石化、巴斯夫、賽科石化等。
5與初,上海市1800多家重點企業,復工率超過70%,其中首批660多家重點企業復工率超過90%。不過制冷行業中,大部分企業,貿易商、工程商等還是以居家辦公為主。
2、物流暴漲、出口暫停、供應受阻、項目擱淺
4月以來,全國多個省市高速口采取從嚴管控措施,道路運輸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不少司機滯留高速,重點區域幾度“斷流”。
業內人士指出,“假如一輛車要進上海,正常情況下送貨成本是一千,那現在成本可能就要漲到三四千。因為車到檢查站之后通常需要停留兩三天,部分車輛如果無法進滬還面臨著滯留在高速上的風險。疫情之下,企業面臨的首要困境,是急速上升的運輸成本。”
上海澳宏、蘇州力喜、浙江帝亞等企業反饋,目前物流成本上漲了30%—40%。
貨運受阻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好在政府以及行業主管部門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快速出臺了相關措施打通貨運“卡點”。4月10日,國務院在《關于切實做好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求全力暢通交通運輸通道。4月26日,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舒馳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相比4月初,當前全國干線公路大動脈基本打通,運力運量指標持續向好,上海等重點地區物流保通保暢逐步好轉,過度防控問題整改取得初步成效,重點物資運輸保障持續加強,全國物流不通暢的問題逐步改善。
貨運之路逐步打通,制冷企業也能緩口氣。
與此同時,上海美樂柯方面還介紹,除了物流影響外,上海辦公室人員全體居家辦公,部分供應商由于疫情因素無法正常復產復工,都對企業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客戶的項目也因為疫情暫停了。
力喜方面也指出,“目前國內很多工程項目都停了,出口也發不出去。”據了解,此前在上海港口貿易停擺的情況下,進出口產品時間則被大幅延長。
還在居家辦公的上海北峰介紹,“此次疫情對貨物采購、客戶訂單、倉儲、物流發貨、展會宣傳、辦公等都有影響。”
3、上海周邊的制冷企業受影響嗎?
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強勁引擎。2021年,江浙滬三地以全國約五十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多的人口,貢獻了全國五分之一的GDP,并且,這個比重還在持續擴大中。
上海企業停工、停產,那么對浙江、江蘇的制冷企業影響大嗎?
上海美樂柯指出,“萬幸生產基地在安徽,生產經營在這次的疫情中沒有受到很大影響。”
“從疫情開始那一刻起,三花沒有出現過一起大的延期交付。”三花方面指出,疫情對公司稍有影響,尤其是4月的華東市場,但整體而言不大。
帝亞制冷銷售公司在上海,工廠在浙江。公司負責人坦言:“有影響,貨進不來出不去,訂單量下滑,好在疫情期間未發生訂單延誤,當地政府在全力保障企業運營。”
據了解,為實現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浙江全面落實保供保暢措施,包括落實統一的重點物資運輸通行證制度,建立長三角區域聯動和省市縣三級貫通機制等,在做好防疫前提下加快暢通物流、人流、商流,確保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對于大家關心的供應環節和物流環節,蘇州力喜指出,“由于政府的支持,影響不大。”
4月以來,受上海等周邊城市影響,蘇州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昆山、太倉等地企業生產經營面臨重大沖擊,全市經濟下行壓力極大,發展面臨巨大挑戰。蘇州市委、市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為企業紓困解難,全力以赴保供應鏈穩定、保產業鏈安全、進一步筑牢城市競爭優勢。
針對最突出的物流不暢問題,蘇州推出了進一步優化調整交通防控措施的九條舉措。據介紹,蘇州已經推出“蘇鏈通”平臺,為企業快速適配本地供應商,緩解原材料供應等難題,保障疫情期間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
4、下半年怎么干?
外貿:警惕不確定因素
2022年一季度,在新冠疫情沖擊下,長三角的外貿“成績單”依然出色,三省一市進出口總額3.55億元,占全國37.7%。
浙江三花、蘇州力喜、浙江帝亞等也表示,雖然4月外貿上海受到疫情影響,但整體來看,市場非常不錯。浙江三花的出口成績更是再創新高,表現最好的是歐洲,其次是美洲。三花方面分析原因是:“對于海內外客戶來說,在三花身上真真切切體會到供應鏈的安全。”
力喜方面也指出,東南亞等國家需求不斷恢復,因此公司出口趨勢向好。
也有企業表示,“疫情沖擊下,企業的生產經營計劃有時候會被打亂,所需原材料運輸不如以往順暢。此外,員工、客戶所在區域一旦采取防疫措施,也給企業生產經營帶來一定不確定性。不僅如此,全球疫情反復,再加上俄烏局勢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 都加大了相關企業成本壓力。”
復盛方面也無奈的表示,“產能只剩下一半,出口方面可想而知,雖然有訂單,但物流跟不上,影響交貨,且加上海集裝箱成本大幅增加,出口雪上加霜。下半年企業要注意出口的不確定因素影響,比如政治等。”
對于二季度外貿情況,業內專家還是比較樂觀,認為二季度,長三角受疫情影響的區域增多,當前的核心主要還是先治病,再發展經濟,集中力量處理好防疫抗疫的問題,注重民生產品供應,相信擺脫疫情之后,外貿會重新迸發活力。
內貿:或有一波反彈
如今已是5月,一般而言,每年的3月是制冷行業的采購旺季,4月初各企業的貨物基本采購到位,今年因疫情影響采購時間一再推遲。
在三花看來,東邊不亮西邊亮,危險與機遇并存,因此今年三花的內銷同樣創新高,一方面得益于三花供應鏈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源于三花多年來在商用制冷市場耕耘。
對于下半年內銷市場的走勢,采訪中一半的企業表示要謹慎對待,另一半的企業相對樂觀。上海復盛表示:“近年來冷凍冷藏市場的增長幅度有大于空調市場的趨勢,雖然空調市場受疫情影響產能受限,但復盛冷凍冷藏雙級螺桿壓縮機多年來一直是海外子公司生產的,疫情期間不但能正常交貨,且出貨量還逆勢增長,預估上半年及下半年在冷凍冷藏市場能保持不錯的成績。”
漢鐘精機方面表示:“截止目前,公司訂單量還是很不錯的,我們正全力趕工完成訂單, 如果疫情控制的好,下半年應該不會差,畢竟冷凍冷藏市場需求面還在。”
上海美樂柯也認同:“如果疫情控制好,下半年會有一波反彈的機會,目前暫停的項目后續還是會開工,不過企業要合理安排工期,因為一旦好轉,項目會非常密集。”
勤練內功,創新本領
面對疫情等不利影響,制冷企業自身技術、管理等優勢猶如“疫苗”,在抵御疫情風險時釋放強大的免疫力,成為了企業危中尋機,逆勢增長的重要法寶。
三花方面指出,“公司的研發資源處于飽和狀態,應用于商用領域的產品很多,同行的供貨問題持續無法解決,客戶都寄希望于三花能夠開發相應產品解決供貨問題。”
“有疫情,生產和訂單受到了一定影響,那企業還可以做什么?”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企業帶著思考,“靜”中有“動”,爭分奪秒加大技術攻關,從另一個維度為企業創造價值。
像浙江帝亞就表示,“企業一方面修煉內功,提高管理;另一方面保證有充足的備用金應對危機,同時不斷投入研發,并優先保證企業在職人員;當然也要做好品牌維護,一旦市場爆發才能更好承接。”
蘇州力喜早早引入日本生產的‘OKUMA’臥式加工中心及數控車床、立式升降臺銑床、壓縮機(組)全性能檢測中心等生產設備,一方面提高壓縮機的精度,另一方面保障了生產效率。與此同時,通過建立和運行以質量為中心的綜合管理體系,組織企業所有部門全體人員參與,在研制、生產、售后服務等方面實行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力喜方面強調:“在壓縮機的精度和制冷量上面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保證每臺活塞機的活塞頂到閥板的余隙更小制冷量更大,每臺螺桿機兩根螺桿的間隙更小制冷量更大。我們投入更多的研發力量保證我們所有的活塞機、螺桿機不滲油,而且噪音振動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此外,疫情當下,人工成本不斷提高、隨時面臨停產、停工等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如何提高工廠的自動化生產水平,如何降低其運行成本。復盛去年新建廠房,加大自動化生產,希望降低對人力資源的依賴,同時分散風險管理,不能講雞蛋放在一起。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