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這兩年,筆者的一些鄉鎮經銷商朋友中,同樣是擁抱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成為他們在當地鄉鎮市場的加盟商,有的經銷商就進入正軌收獲了規模和利潤;有的經銷商卻是抱怨不斷,指責電商平臺剝削壓迫,過河拆橋。
上述情況并非個案。家電圈溝通后發現,還有一些鄉鎮經銷商們“天真地”認為,只要成為電商平臺的加盟商,就踏上一輪“量增利漲”的新賽道。卻忽視,即使成為京東、天貓的加盟商,最終終端出貨還是要靠自己的差異化營銷推廣、促銷引爆能力。想著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為自家的門店引流,其實很難。
如今的中國市場,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說,早就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可以"躺賺躺贏"的機會點。有的就是面對自己所處的市場和環境,積極尋找新的商業機會、把握每一次的用戶交流,一場場促銷出貨。依靠的還是過去10年前、20年那種“好產品、好平臺、快營銷、多推廣”才能實現可靠的出貨。
眼下,轉型變革,對于中國市場上眾多家電廠商來說,并不陌生,也非難事。事實上,家電圈注意到,目前一些家電廠商的轉型之路已經走了10多年,但至今還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也沒有邁入“量增利漲”的新賽道。核心原因,就是執行力出了問題。
對此,也有家電企業抱怨和解釋,"我們的轉型已經完成了前面99%的準備和積累,雖然也走過不少的彎路,但就等著1%的引爆。所以還需要等一等"。不過,在家電圈看來,對于有些家電廠商來說,轉型變革的成果注定是等不來的,結局一定是以失敗告終、以鬧劇收場。
原因并不復雜。那就是,大量的傳統家電廠商的轉型,是以不失敗為前提,以沒風險為邊界,為尋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賽道為目標;而面對誕生于時代變革浪潮下的一些互聯網企業、新零售商家,以及新創業者們,以挑戰龍頭權威破局為前提,以風險可控下的發展最快化為邊界,為探索全新的市場玩法、商業模式為目標。
怕失敗的人,往往就最容易收獲失敗;而無懼失敗的人,往往就是在失敗中收獲成長與蛻變。讓家電圈記憶最為深刻的,同樣是面對二類電商這一新事物,眾多的傳統家電企業普遍的態度是:先看看,想一想,評估一下風險,如果沒有風險,可以去嘗試一把。就算錯了也沒事。因為主力軍還在線上平臺電商,以及線下實體店;
對于行業新軍來說,認為二類電商肯定是一次變道超車的機會,因為平臺型電商的門檻高、引流成本巨大,而且"二八效應"明顯,就是紅海市場的混亂;同樣,線下門店就更不用說了,大企業都在紛紛撤出連鎖大賣場等KA渠道,血海拼殺。對于二類電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當然不能不管,只要風險可控,而且可以納入成本之中那么就可以“甩開膀子”加油干。
一位在家電業干了20多年的商家告訴家電圈,"面對這些年輕的對手們,很多時候我就在恍惚,到底是時代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離遠了時代"。現實的尷尬就在于,去年在抖音平臺賣貨,還能享受到抖音平臺的紅利,比如投入產出比還能達到1:2,甚至1:4。現在,今年抖音的平臺紅利都已經消失,投入產出比變成了1:0.8,甚至未來會1:0.5。
市場環境的變化,已遠遠超出了很多家電廠商的應對能力和認知體系。比如說,眾多家電企業的市場計劃還是以年度為單位,以季度為考核。而平臺電商們的市場計劃,則是以季度為單位,以月度為考核;但二類電商的市場計劃,則是以月度為單位,以天為考核。因為,很多消費市場的變化,往往是以小時、分鐘為單位,可以說是瞬息多變的。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家電廠商,不是能力不夠、水平有限、團隊不給力,而是從上到下,從研發到營銷、服務,整個團隊的思維已經相對固化。所謂的"迎接變革"的決心、勇氣都有,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往往就出現了走樣和變形:因為需要兼顧的各方利益太多,得失權衡太過于計較一時一事。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