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制冷劑是空調制冷設備中的工作流體,它在空調制冷設備系統中循環流動,通過自身熱力狀態的循環變化不斷與外界發生能量交換,達到制冷的目的,習慣上又稱制冷劑為制冷工作介質或簡稱工質。
只有在工作溫度范圍能夠汽化和凝結的物質才有可能作為制冷劑使用。制冷劑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1834年乙醚是最早使用的制冷劑,缺點是易燃,易爆,抽取低溫時蒸發壓力低于大氣壓。
1866年威德豪森提出使用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
1870年卡爾林德用氨作為制冷劑。
1874年,拉烏爾雙眼皮克特采用二氧化硫作為制冷劑。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在歷史上曾經是比較重要的制冷劑,但二氧化硫毒性大,作為重要制冷劑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二氧化碳在使用溫度范圍內壓力特高,致使制冷壓縮機結構設計極為笨重,但它無毒,使用安全,曾在船用冷藏裝置中作為制冷劑達50年之久,1955年才被氟利昂所取代。近幾年,二氧化碳因此具有良好的熱力性能和環保特性從新受到人民的重視。
20世紀50年代開始使用共沸制冷劑
20世紀60年代使用非共沸制冷劑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確認CFC(氯氟烴)是引起臭氧層破壞和溫室效應的危害物質,開始了CFCs(氯氟烴)和HCFCs(氫氯氟烴)的限制與替代的工作。目前,最有希望替代制冷劑的是氟利昂中的HFCs(氫氟烴)類物質。
總的來講,制冷劑的發展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30-1930):
主要采用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水等作為制冷劑,它們有的有毒、有的可燃,有的效率低,用了約100年的時間。
第二階段(1930-1990):
主要采用CFCs(氯氟烴)和HCFCs(氫氯氟烴)制冷劑,使用了約60年的時間。
第三階段(1990年至今):
進入了以HFCs(氫氟烴)為主的時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