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受大形勢等諸多因素影響,行業多家企業面臨庫存壓力大時容易祭出“價格戰”的市場打法。但不管什么行業,價格戰往往都是兩敗,甚至多敗具傷的局面,比如進入本世紀初期,家電行業的價格戰就讓各家上市公司不是虧損就是凈利潤大幅下跌,都是“傷的傷,死的死”,場面可說是慘不忍睹。
去年下半年以來,空調市場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現象。在5月這個被稱為銷售旺季的開始月份,卻又因陰雨不斷,銷售高潮難起,蘇寧甚至祭出了多年絕跡的千元空調機產品。看似在“要讓企業先活下去”的充足理由之下,打價格戰是一些企業順理成章的事,但這是一些企業短視行為在困境時的結果體現。
換句話說,因為企業未能建起長遠規劃,或者干脆就是想掙點塊錢走人,以至于企業一旦陷入(庫存)困境就打價格戰這樣一種惡性循環中。但事實上,打價格戰實在算不得什么高超的“打法”,真正了解用戶和市場,才是企業決勝的關鍵。一言以蔽之,一家企業對自身及行業的競爭現狀,未來是否有充分、清醒的認知,是其在行業進入低谷期時該采取什么戰術打法的決策根基。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E·波特(Michael E.Porter)關于行業競爭環境的理論認為,一個行業中的競爭,遠不止在原有的競爭對手之間進行,而是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即現有企業間的競爭、潛在進入者的威脅、供應商討價還價的能力、買方討價還價的能力以及替代品的威脅。
這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其實又都可以歸結到一個點,就是產品的競爭力。產品的競爭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是否適應時代的需要,即能否打敗替代品的威脅,比如當年的諾基亞被智能手機替代,于是誕生了蘋果和三星。存在威脅的替代品不僅僅是性能,質量是否一樣,更優越,而是它是否更加符合用戶的新訴求。如果不具備這些特性,再好的產品也是遲早會被替代。
另一個就是產品的質量是否夠硬。一個好的產品,不管是現有企業,供應商和買方的討價還價能力都會無形中被削弱。如果產品質量夠硬,供應商和買方都得服從于企業的價格安排,同行企業在一定時間內自然也很難撼動其市場地位。
而好的產品質量不管是什么產品,在什么時代,它都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基。誠如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所說,“質量的意義關乎兩個生命,一個是消費者的生命,一個是企業的生命”。而格力則是把產品質量視為生命線的一面旗幟。
據報道,一臺格力空調從前期物料采購,到完成流水線生產,再到交給消費者,全程要經歷8000名質量專項檢測員工和862項質量檢測工序。這包括外協物料入廠環節的外觀、性能、型式試驗等220道檢測工序;總裝及配套分廠生產環節的282道檢測工序;實驗檢測環節的性能、噪音、可靠性、安規測試等248道檢測工序等等。如此嚴格的質量把關,產品競爭力自然無刺可挑。
因此,一個擁有好的質量管理體系的企業也會制造出好的產品來,一個有好的產品的企業在市場進入低谷期也就會有更多的戰術打法以應對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利潤損耗。盡管“消費分層”的論斷此起彼伏,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經濟消費水平是整體呈上升姿態,消費者對品質的追求超過了對價格的追求。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