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隨著空調的大量普及,制冷行業正成為氣候變化領域最大的“大白象”。
大白象是指那些貴重且需要高昂運維費用,卻難有巨大經濟效益的資產。

國際能源署(IEA)在《制冷的未來》報告中預測,2016-2050年,民用和商用建筑制冷量或從1.17萬GW增長至3.7萬GW,制冷所需的能源需求量將增長兩倍,新增用電需求相當于當前美國、歐盟和日本發電能力的綜合。
屆時,全球空調數量將由目前的16億臺增長至56億臺,增長25倍。中、印兩國的民用空調數量就將超過20億臺,中美兩國的商用建筑制冷量或占到全球的一半。
美國智庫落基山研究所也給出了相近的預測結果。
落基山研究所表示,因社會經濟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新興經濟體的民用空調需求將在2050年增長至當前的五倍,全球民用空調設備的使用量將達到45億臺,僅印度的使用量將超過10億臺。在這期間,僅民用空調的增長部分,將帶來1320億-1670億噸的累計二氧化碳當量排放。
“制冷帶來的用電增長,是能源變革討論中的盲點之一。”IEA署長法蒂-比羅爾(Fatih Birol)認為,目前,多數空調的能效水平還遠遠低于它們原本應達到的水平。
2018年,全球制冷排放將達到4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在IEA參考情景中,約占當年全球排放的11.8%。從制冷行業的碳排放構成分析,建筑制冷占比為38%,移動式制冷和冷庫等固定式制冷占比均為31%。
中國作為制冷設備的最大消費、制造和出口國,其制冷行業的二氧化碳當量排放約占全球制冷排放的33%。
據NGO組織綠色創新發展中心(IGDP)預計,若按照現有趨勢發展,到2050年,全球制冷排放當量將達8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與中國2012年的能源相關溫室氣體排放總量(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
IGDP高級分析師楊鸝認為,制冷的綠色低碳化是巴黎協定、蒙特利爾公約以及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共同關注的焦點,蘊含著有可能避免升溫0.5度的減排機會。
“制冷綠色低碳化的目標是,在推動制冷服務更便宜舒適、人人享有可持續制冷的同時,減少對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楊鸝表示,綠色低碳化的路徑需要對制冷技術和服務模式進行升級和更新,包括提高制冷設備的能源效率和氫氟烴(HFCs)制冷劑替代。
“距國際最先進水平,中國制冷設備標準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她對界面新聞記者稱,”隨著非HFCs產品成本的下降,替代會自然發生。”
HFCs是人們熟知的氟利昂制冷劑的一種,不會破壞臭氧層,但大量使用可能會加速氣候變暖進程。2016年各國達成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的HFCs限控義務。
美國從2008年起,已開始逐步淘汰汽車用HFC-134a制冷劑,歐盟也從2011年開始要求新汽車制冷系統淘汰氫氟烴HFC-134a。
楊鸝建議,相關行業需要將“減少制冷能源需求”理念引入城市空間形態、建筑體設計、冷鏈供應網絡中,以引導消費者行為改變。
她認為,從長期看,需要圍繞以“冷能”為核心的能源供需體系,推廣各種經濟可行的“冷能“ 回收利用技術,以及探索具有突破性和創新性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等。
“研究人員更多地關注如何提升能效和尋找替代制冷劑,其實,被動式建筑節能等綠色制冷技術和余冷回收技術仍有很大的創新空間。”楊鸝說。
為了尋求空調行業突破性制冷技術,落基山研究所還與印度政府合作,發起了為期兩年的全球制冷技術創新大獎賽,中期入圍的10個技術方案,將分別獲得20萬美元的獎金,最終獲勝的方案將獲得超過100萬美元的獎金,以用于支持該技術的孵化和初期商業化運作。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